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跳虫的监测与预报方法、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食用菌生产中跳虫的防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est Monitor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Springtails in Edible Fungi - Part 4: Springtai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JSEFA 006.4-2023《食用菌主要虫害测报及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第4部分:跳虫》中新旧版本对“跳虫监测点设置”要求的差异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分析。
在旧版标准中,跳虫监测点设置仅笼统规定需在栽培区四周均匀布设,未明确具体数量和间距。新版标准则细化了这一要求,明确指出对于面积小于1000平方米的栽培区,应设置不少于5个监测点;面积每增加1000平方米,需增设2个监测点,并且相邻监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得超过30米。
这种调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一方面,通过增加监测点的数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栽培区内跳虫种群的空间分布情况;另一方面,限定监测点间的最大距离有助于及时发现局部虫害高发区域,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依据。例如,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发现某几个相邻监测点的跳虫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则可推测该处可能存在适合跳虫繁殖的特殊环境条件,如湿度偏高或有机质积累过多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
应用时,种植者应当根据栽培区的具体规模合理布置监测点,确保每个监测点都能独立代表一定范围内的状况。同时,还应注意定期移动监测点位置,避免长期固定在同一地点导致数据失真。通过严格执行新版标准中的监测点设置要求,能够显著提升跳虫测报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后续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控方案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