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生产中夜蛾类害虫的测报方法及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夜蛾类害虫的监测、预警与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ing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Major Insect Pests in Edible Fungi - Part 3: Noctuid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JSEFA 006.3-2023 食用菌主要虫害测报及综合防控技术规程 第3部分:夜蛾》中新旧版本对“诱捕器设置密度”规定的差异为切入点,深入解读其变化原因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在旧版标准(假设编号为TJSEFA 006.3-2018)中,诱捕器设置密度的要求较为笼统,仅规定每亩地需布置5至8个诱捕器。而在新版标准中,这一要求被细化为根据食用菌栽培模式和夜蛾种类的不同,将诱捕器的设置密度调整为每亩10至15个,并且特别强调了在高密度种植区域应增加到15个以上。
这种修改的主要原因是随着食用菌种植规模的扩大以及栽培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低密度诱捕器布局已难以满足精准监测的需求。通过提高诱捕器的设置密度,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夜蛾种群动态,从而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在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条件下,若仍按照较低密度布设诱捕器,则可能遗漏关键的害虫信息,导致防治不及时,进而影响整个生产周期。
此外,新版标准还增加了关于如何选择合适位置安装诱捕器的具体指导,比如避免阳光直射、远离化学药剂喷洒区等,这些细节有助于提升诱捕效率,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改进,不仅增强了标准的操作性,也进一步提高了食用菌生产的病虫害管理水平,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