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杨透翅蛾的防治原则、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白杨透翅蛾的综合防治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杨透翅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杨树生长的害虫,其幼虫钻蛀树干,导致树木生长受阻甚至死亡。为了有效控制这种害虫的扩散与危害,我国制定了标准编号为LYT 2688-2016的《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规程》。这一规程详细规定了从监测、预防到治理的全过程技术要求,旨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有效的防治始于准确的监测与预警。规程中强调,应定期对林区进行巡查,利用诱捕器捕捉成虫并记录数量变化。此外,还应通过调查受害树种的比例和程度,评估虫害的严重性。例如,在某北方林场,通过安装诱捕器,工作人员成功捕捉到大量白杨透翅蛾成虫,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了大规模虫害的发生。
规程提出了多种综合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其中,化学防治主要采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但需注意避免污染环境;生物防治则提倡释放天敌昆虫,如寄生蜂,以达到自然平衡的效果;物理防治则包括人工剪除受害枝条和涂刷防虫药剂。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方式。
在某南方林区,由于长期忽视白杨透翅蛾的危害,导致大片杨树林受损。后来,当地林业部门依据LYT 2688-2016规程,实施了综合防治方案。通过诱捕成虫、释放天敌以及修剪受害枝条,仅用一年时间就将虫害控制在较低水平,恢复了林木的健康生长。
白杨透翅蛾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和持续努力。LYT 2688-2016规程为这一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通过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遏制白杨透翅蛾的危害,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