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综合客运枢纽公共区域总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功能布局、设施配置、标识系统、环境条件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综合客运枢纽公共区域的设计与建设。
Title:Overall Design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Areas of Integrated Passenger Hub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综合客运枢纽作为连接多种交通方式的重要节点,其功能和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JTT 1115-2017《综合客运枢纽公共区域总体设计要求》为这类交通枢纽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这一标准不仅关注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还强调了人性化、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多方面的设计原则。
综合客运枢纽的设计需要遵循一系列核心原则,以满足现代交通需求。首先,功能性是设计的核心,枢纽应合理规划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空间,减少乘客的步行距离,提升换乘效率。其次,安全性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包括无障碍设施的设置以及紧急疏散通道的设计。此外,人性化设计也是关键,例如提供充足的休息区、清晰的导向标识以及便捷的商业服务。
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分区直接影响到整体运行效率。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将航站楼划分为国内出发区、国际出发区、到达区等多个功能区,通过清晰的流线设计避免了旅客的交叉干扰。这种分区模式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还显著提升了旅客体验。在流线设计方面,枢纽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绕行,同时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应对高峰时段的客流压力。
安全是综合客运枢纽设计的底线。JTT 1115-2017强调了安全设施的全面配置,包括消防系统、监控设备以及紧急疏散指示标志。例如,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配备了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人流密度并预警潜在风险。此外,枢纽内应设置明确的疏散路线,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响应。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综合客运枢纽的绿色设计成为趋势。JTT 1115-2017提倡采用节能材料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例如太阳能发电和雨水回收系统。广州南站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其屋顶安装了大面积光伏板,年均发电量超过百万度,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此外,枢纽内应推广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进一步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综上所述,JTT 1115-2017为综合客运枢纽的公共区域设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引。通过科学的功能分区、完善的安全措施和可持续的设计理念,交通枢纽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出行,还能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