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零碳运行建筑中“源储直柔”配用电系统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及实施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中“源储直柔”配用电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Title: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Source-Storage-Direct-Flexible\"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in Zero-Carbon Operation Buildings TDIPA 19-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DIPA 19-2023《零碳运行建筑“源储直柔”配用电系统设计规范》中,有一项重要的改动值得深入探讨,即关于“柔性负荷管理”的要求。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对柔性负荷的定义更加具体,并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实时调控策略。
以柔性负荷管理为例,旧版标准仅要求在设计阶段考虑柔性负荷的可能性,但并未强制实施具体的控制措施。而在TDIPA 19-2023中,则明确规定了如何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负荷的动态调整。例如,在高峰用电时段,系统应自动降低非关键设备的功率输出,同时优先保障照明、安防等必要设施的电力供应。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变化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采集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建筑内各个分支电路的用电情况。这包括但不限于空调系统、热水供应系统以及办公区域的插座使用状况。只有掌握了详尽的第一手数据,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负荷分配方案。
其次,引入先进的控制策略至关重要。这可能涉及到开发专门的软件模块,用于分析历史用电记录并预测未来的用电趋势。基于这些预测结果,系统可以提前做出反应,比如将部分可中断负荷转移到电价较低的时间段内执行。
最后,确保所有相关设备都具备必要的通信能力也是成功实施柔性负荷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意味着不仅要保证主控单元与各分路控制器之间的良好连接,还要考虑到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
综上所述,TDIPA 19-2023通过对柔性负荷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促使我们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方式来优化建筑内部的能源利用效率。这对于推动整个行业向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