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非编码RNA功能及疾病注释的术语、原则、方法和流程。本文件适用于从事非编码RNA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
Title:Non-coding RNA Annotation Standard Part 3: Function and Disease Anno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L7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非编码RNA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其功能和与疾病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热点。《TCHIA 41.3-2023 非编码RNA注释标准》对非编码RNA的功能及疾病注释提出了系统性要求。本文聚焦于该标准第3部分中关于“功能注释”条文的变化,通过对比新旧版本,详细解读其修订背景、具体内容及应用方法。
背景与修订动机
在旧版标准中,功能注释主要基于文献报道和实验数据,但缺乏统一的分类框架,导致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注释结果难以比较。新版标准引入了更加细化的功能分类体系,并强调了多组学证据的支持,旨在提高注释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新旧版本差异分析
# 旧版标准
旧版标准将非编码RNA的功能分为两大类:调控类和结构类。这种分类虽然简单直观,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例如,许多非编码RNA兼具调控和结构功能,难以明确归类。
# 新版标准
新版标准将功能注释细分为六大类别:
1. 基因表达调控:包括转录水平、翻译水平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等。
2. 信号传导:涉及细胞内外信号传递过程中的作用。
3. 代谢调控:参与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生理活动。
4. 免疫应答:在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的具体表现。
5. 细胞命运决定:影响细胞分化、增殖、凋亡等关键决策。
6. 其他特殊功能:如病毒防御、应激响应等未涵盖领域。
此外,新版标准还增加了对功能注释证据等级的要求,分为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和推测性证据三个层次。这不仅有助于评估注释的质量,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条文应用实例解析
以“基因表达调控”为例,假设我们正在研究一种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根据新版标准,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功能注释:
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从公共数据库(如GEO、TCGA等)获取与该lncRNA相关的转录组数据,或者通过实验手段测定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2. 验证调控关系: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或过表达该lncRNA后观察目标基因的表达变化。如果发现显著差异,则可以初步认定其具有调控功能。
3. 确定调控机制:进一步开展分子生物学实验,如RNA pulldown、ChIP-qPCR等,明确lncRNA与目标蛋白或DNA序列的具体相互作用方式。
4. 分级注释: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若能够直接检测到调控事件,则属于一级证据;若仅能通过间接推断得出结论,则归为二级证据;对于尚无实验证据支持的情况,则标记为三级证据。
5. 撰写报告:最后,按照新版标准格式整理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lncRNA名称、物种来源、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流程及最终结论等内容。
结论
通过对“功能注释”条文的新旧对比可以看出,《TCHIA 41.3-2023》在提升非编码RNA注释标准化程度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尤其是新增的功能分类体系和证据等级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原则。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共同推动非编码RNA领域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