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血管老化电子病历数据集中医疗机构信息的数据元属性及值域代码。本文件适用于血管老化相关医疗数据的采集、存储、共享和交换。
Title:Vascular Aging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set Standard Part 10: Healthcare Institution Inform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HIA 52.10-2024 血管老化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第10部分“医疗机构信息”为例,聚焦新旧版本在医疗机构编码规则上的差异进行深入解读。
在旧版标准(假设为TCHIA 52.10-2019)中,医疗机构编码主要依赖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机构代码,并且对于编码的更新频率较低,通常是一年一更。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编码的权威性,但灵活性较差,当出现新增医疗机构时,可能无法及时纳入编码体系,影响数据采集效率。
而在新版标准TCHIA 52.10-2024中,对医疗机构编码规则进行了优化。首先,引入了动态更新机制,允许通过线上平台实时申请和更新编码。其次,增加了区域性扩展码段,用于标识地方性医疗机构,满足不同地区管理需求。此外,还明确规定了编码结构应包含机构类型、区域标识、序列号等字段,并提供了详细的示例说明。
以某三级甲等医院为例,在旧版标准下,其编码可能仅由固定前缀和年度后缀组成,如“JZ001-2022”。而在新版标准下,则调整为“R3-JZ-001-2024”,其中“R3”代表特定区域,“JZ”表示综合医院,“001”是序列号,“2024”为年份。这种改进不仅增强了编码的信息承载能力,也便于未来扩展其他属性字段。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新版标准更加注重灵活性与实用性,特别是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医疗环境时展现出明显优势。医疗机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新版标准要求生成和维护自身编码,确保数据一致性与准确性。同时,还需定期关注主管部门发布的最新指南,及时调整内部管理系统,以适应新的规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