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血管老化电子病历数据集中入院记录的数据结构、数据元属性及值域代码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在血管老化相关诊疗过程中对入院记录的电子病历数据采集、存储、共享和交换。
Title:Vascular Aging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Dataset Standard Part 7: Inpatient Reco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聚焦于《TCHIA 52.7-2024 血管老化电子病历数据集标准》第7部分“血管老化入院记录”中新增的一项重要条文——“血管老化风险评估指标”的应用方法。该条文在2024版标准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旧版标准(假设为TCHIA 52.7-2023)中,虽然提到了风险因素的记录要求,但并未明确给出具体的量化评估指标。而在新版标准中,“血管老化风险评估指标”被细化为多个具体参数,包括但不限于血压波动幅度、血流速度变化率、动脉硬化指数等。这些指标不仅用于描述患者的当前状态,还能够预测未来血管老化的进展趋势。
以“血压波动幅度”为例,其计算公式如下:
\\[ \\Delta BP = \\max(BP_{\\text{day}}) - \\min(BP_{\\text{night}}) \\]
其中,\\( BP_{\\text{day}} \\) 和 \\( BP_{\\text{night}} \\) 分别代表患者日间与夜间平均血压值。根据标准规定,当 \\(\\Delta BP\\) 超过某一阈值时(例如20 mmHg),应特别关注并采取干预措施。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调整监测频率和评估周期。例如,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小时记录一次血压数据,以便更精确地捕捉波动规律。同时,还需注意与其他相关条文配合使用,如“家族史记录”、“生活习惯调查”等,形成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
此外,在电子病历系统的设计上也需做出相应改进,确保能够自动采集、存储上述各项指标数据,并支持生成标准化的风险评估报告。这将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人为误差,促进医疗质量的整体提升。总之,“血管老化风险评估指标”的引入标志着该领域标准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值得广大医护人员深入学习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