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终端的安全防护要求、防护措施及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指导政府部门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环境中进行终端安全防护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维。
Title: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 Implementation guide for internet-based e-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 Part 4: Terminal security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Z 24294.4-2017《信息安全技术 基于互联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实施指南 第4部分:终端安全防护》是国家针对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领域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它主要关注终端设备的安全防护,为政府机构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和规范要求。该标准不仅涵盖了终端设备的物理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还涉及数据加密、访问控制以及病毒防护等多个方面,旨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
终端安全防护的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的安全屏障,确保终端设备免受内外部威胁。首先,物理安全是基础,包括对终端设备的防盗、防破坏措施。例如,政府办公场所通常会安装门禁系统和监控摄像头,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终端设备。其次,操作系统安全需要定期更新补丁,避免漏洞被恶意利用。据统计,超过60%的网络攻击源于未及时修复的操作系统漏洞。此外,终端设备应配备可靠的杀毒软件,实时监测并清除潜在威胁。
在终端安全防护中,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是保障敏感信息不被泄露的重要手段。通过采用AES(高级加密标准)等加密算法,可以有效保护存储在终端上的电子政务数据。同时,访问控制机制能够限制不同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权限,避免因权限滥用导致的信息泄露。例如,某市政府部门曾通过部署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系统(RBAC),成功阻止了一起试图非法获取内部文件的外部攻击。
尽管GBZ 24294.4-2017提供了详尽的指导,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终端设备数量庞大且分布广泛,增加了管理难度;另一方面,新型网络攻击手段层出不穷,传统防护手段难以完全应对。对此,政府部门需借助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对终端设备的集中化管理和实时监控。同时,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训也至关重要,据统计,约30%的数据泄露事件由人为疏忽引发。
GBZ 24294.4-2017作为电子政务领域的权威标准,为终端安全防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落实该标准的各项要求,政府机构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需求。未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终端安全防护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需要持续优化和完善相关技术和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