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信息交换用汉字15×16点阵字模数据集的结构、格式及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计算机系统中汉字信息的存储、传输和显示。
Title:Information interchange - 15×16 dot matrix character pattern data set for Chinese charac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M52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5199.2-1985 是中国国家标准,用于定义信息交换中使用的汉字15×16点阵字模的数据集。这一标准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系统之间的汉字显示提供了一致的标准格式。它规定了汉字点阵字模的结构、编码方式以及数据存储规则,使得不同设备能够正确解析和显示汉字。
点阵字模是一种通过像素点阵来表示字符图形的技术。在 GBT 5199.2-1985 中,每个汉字被表示为一个 15×16 的点阵,即由 240 个像素点组成。每个像素点可以是“开”或“关”,分别对应于显示和不显示的状态。这种点阵结构为汉字的清晰呈现提供了基础,同时也方便了计算机对字符的处理。
该标准广泛应用于早期的计算机终端、打印机、显示屏等设备中。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许多国产计算机系统如长城0520系列都采用了这一标准来支持汉字显示功能。此外,该标准还被用于电信行业,确保不同厂商生产的设备能够兼容并正确显示汉字。
GBT 5199.2-1985 对汉字点阵数据集的组织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每个汉字的点阵数据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每行占用两个字节(16位),其中每一位表示一个像素的状态。这样的设计既节省了存储空间,又便于快速检索。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假设有一个汉字“一”,其点阵数据可能如下所示:
这些数据按照标准格式存储后,可以在任何符合 GBT 5199.2-1985 的设备上正确显示。
GBT 5199.2-1985 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在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它不仅推动了汉字信息化的发展,也为后续更高分辨率的字体标准奠定了基础。尽管现代计算机已经普遍采用矢量字体技术,但该标准在历史上的贡献不可忽视。
随着技术的进步,点阵字模逐渐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但它所体现的标准化理念仍然值得借鉴。未来,类似的标准化工作将继续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