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枇杷采后处理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枇杷果实的采后处理及流通环节的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st-harvest Handling of Loqu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40827-2021《枇杷采后处理技术规程》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枇杷从采摘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的处理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项标准涵盖了从采摘、预冷、分级、包装到运输的各个环节,为枇杷产业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首先,在采摘环节,标准强调了选择适宜的时间和方法。枇杷的最佳采摘时间通常是在果实完全成熟但尚未过熟的时候,这样既能保证口感,又能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此外,采摘时应避免损伤果皮,以免引发腐烂。例如,四川仁寿县的枇杷种植基地通过严格遵循这一标准,成功将采摘后的损耗率降低了近30%。
预冷与保鲜是枇杷采后处理的重要步骤。标准建议采用快速冷却的方法,将枇杷温度迅速降至适当的储存温度(通常为0℃至4℃)。这不仅能够延长保鲜期,还能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例如,福建莆田市的一家枇杷合作社采用了先进的冷藏设备,使枇杷的保鲜期从原来的7天延长到了14天,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分级和包装方面,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枇杷需要按照大小、色泽和品质进行分类,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质量一致。包装材料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应选用透气性好、防潮性能强的材料,以保护果实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浙江余杭区的一家枇杷加工厂通过严格执行分级标准,其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更高的认可度。
最后,运输环节同样不可忽视。标准要求运输车辆需保持清洁卫生,并控制好车厢内的温度和湿度,以确保枇杷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害。例如,江苏苏州的一家物流企业通过优化运输流程,将枇杷从产地到市场的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同时减少了因运输不当导致的质量问题。
综上所述,GBT 40827-2021《枇杷采后处理技术规程》为枇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通过科学合理的采后处理,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能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