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银耳菌种生产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要求、母种分离与培养、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质量要求及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银耳菌种的生产和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ing Tremella Fungus Str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以下是关于《GBT 29368-2012 银耳菌种生产技术规范》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详细解答。
GBT 29368-2012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规定了银耳菌种生产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标准,旨在规范银耳菌种的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
银耳菌种生产的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培养适合种植的银耳菌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并保证银耳的产量和品质。该标准为生产者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确保菌种在种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根据GB/T 29368-2012的规定,银耳菌种的培养基应选用富含营养的原料,如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同时,培养基需经过灭菌处理,确保无病原微生物污染。此外,培养基的pH值应控制在5.5-6.5之间,以满足银耳菌种的生长需求。
预防杂菌污染的关键在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具体措施包括:
银耳菌种的保存方法主要包括低温冷藏和冷冻干燥两种方式: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注意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或污染。
验收时需检查以下内容:
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种植。
银耳菌种生产的意义在于保障银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银耳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对优质银耳的需求,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