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人工智能视觉隐私保护的技术应用原则、流程和方法,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指南。本文件适用于从事人工智能视觉技术开发、应用和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为他们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提供隐私保护指导。
Title:Artificial Intelligence Visual Privacy Protection - Part 2: Technical Application Guidel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AI 110.2-2022《人工智能视觉隐私保护 第2部分:技术应用指南》中,与前版相比,有一项重要的更新是关于匿名化处理的技术要求。这一变化直接关系到如何确保图像数据在使用过程中不泄露个人身份信息。
例如,在旧版标准中,对于匿名化的描述较为笼统,仅提出需要对人脸特征进行模糊处理即可满足基本的隐私保护需求。而在新版标准里,则明确规定了匿名化过程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1. 多模态特征融合:除了面部特征外,还需结合其他生物特征如步态、声音等信息共同参与匿名化处理。
2. 动态调整参数: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灵活调整模糊算法中的参数设置,比如模糊程度、区域大小等。
3. 加密存储机制:所有经过匿名化后的数据都必须采用加密方式进行保存,并定期更换密钥以防止被破解。
下面具体谈谈如何实施这些要求:
首先,在实际操作时,企业可以引入深度学习框架来实现多模态特征融合。通过训练好的模型自动提取不同类型的生物特征,并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综合特征向量”。这样即使某个单一特征被还原出来,也无法准确识别出具体个体。
其次,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测试各种参数组合下匿名化的效果。这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工作,目的是找到既能有效保护隐私又能保持足够清晰度的最佳平衡点。
最后,在存储环节,建议采用端到端加密技术(End-to-End Encryption, E2EE),即从数据采集到最终存储整个流程都处于加密状态。此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权限管理体系,限制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原始数据及其衍生品。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视觉隐私保护 第2部分:技术应用指南》的新版标准对匿名化处理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企业和开发者应严格按照上述方法执行,确保所使用的AI系统符合最新的行业规范,从而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