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其综合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种植过程中大斑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rn Large Spot Disease and Corn Borer - Part 1: Corn Large Spo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第1部分: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其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控制该病害,GBT 23391.1-2009标准提供了详细的防治技术规范。本文将围绕这一标准,探讨玉米大斑病的发病机制、防治措施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玉米大斑病由玉米大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引起,这种病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高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繁殖。以下是该病害的主要发病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病原菌侵染玉米叶片,形成典型的长条形或椭圆形病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效率。
根据标准要求,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
农业防治是基础性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化学防治是快速控制病情的有效手段。根据标准规定,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菌剂,常用的药剂包括三唑酮、多菌灵等。具体操作如下:
近年来,生物防治逐渐成为一种环保型的防治方法。通过引入拮抗菌株(如芽孢杆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此外,还可利用植物提取物作为天然抑菌剂。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需要结合多种措施,既要注重预防,又要及时应对突发情况。GB/T 23391.1-2009 标准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未来研究应进一步优化防治方案,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