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中黑胚粒的检验方法,包括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步骤及结果计算。本文件适用于小麦收购、储存、加工和质量检测过程中对黑胚粒含量的测定。
Title:Inspection Method for Black Embryo Grains in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1124-2007 是中国国家标准中关于小麦黑胚粒检验的重要方法规范。这一标准为检测小麦中的黑胚粒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对于保障小麦质量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胚粒是指由于病害、虫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小麦籽粒胚部变黑的现象,这种现象会直接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黑胚粒的危害与检测的重要性
黑胚粒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小麦的外观品质,还可能影响其加工性能,例如降低面粉的白度和烘焙效果。此外,黑胚粒可能是病原菌侵染的结果,这些病原菌可能产生毒素,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准确检测黑胚粒的比例是确保小麦安全和质量的关键步骤。
GBT 21124-2007 的具体操作流程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黑胚粒的检验步骤,主要包括样品准备、观察和计数三个主要环节:
这些步骤需要借助显微镜等专业设备完成,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实际应用案例
在某大型粮食加工企业中,技术人员按照GBT 21124-2007标准对一批进口小麦进行了黑胚粒检测。结果显示,黑胚粒占比为3.8%,高于行业标准的2%上限。基于这一结果,企业决定对该批小麦进行进一步处理,以降低黑胚粒对后续加工的影响。
总结
GBT 21124-2007 小麦黑胚粒检验法为小麦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指南。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不仅可以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还能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未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检测手段的升级,这一标准有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粮食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