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封山(沙)育林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成效监测与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封山(沙)育林工程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lose Area to Restore Forest and Vege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根据《GBT 15163-2018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的核心原则,以下10项弹性方案旨在提升操作灵活性,优化流程效率并降低实施成本。
在封育区域划分时,可根据地形特点和植被分布情况,采用动态调整的方法,而非固定分区。这样可以更高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工作。
对于围栏材料的选择,可以考虑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环保材料,如竹材或再生塑料,以降低一次性投入成本。
监测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例如,在植被恢复初期,增加监测频次;在稳定期则适当减少,以节约人力物力。
在人工辅助措施中,优先选择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手段,如撒播草籽代替全面种植乔木,以适应不同经济条件。
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封育时间窗口。例如,在雨季前完成部分准备工作,既能提高成活率,又能节省灌溉成本。
引入志愿者参与机制,通过社区合作模式,分担部分日常维护任务,同时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同时控制成本。
对于封育区内的非目标植被清理工作,可以制定分级处理标准,避免一刀切式的高强度干预。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无人机巡检等现代技术手段,替代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鼓励跨区域协作,共享技术和经验,避免重复研究和试验,从而降低整体实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