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效果的评价原则、评价方法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参与疫情防控的相关单位对现场消毒效果进行评价。
Title:Evaluation Standard for On-site Disinfect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8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的持续发展,有效的现场消毒措施成为控制病毒传播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确保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发布了《WST 774-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一标准为现场消毒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和评估依据,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这些内容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手段,减少因消毒不当导致的感染风险。
根据《标准》,消毒对象被分为高风险区域、中风险区域和低风险区域。例如,在医疗机构中,手术室和隔离病房属于高风险区域,需要更严格的消毒措施;而普通门诊区域则属于中风险区域。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消毒频率和消毒剂浓度也有所不同。例如,高风险区域通常要求每4小时进行一次全面消毒,而低风险区域可以适当降低频次。
消毒剂的选择是消毒工作的重要环节。《标准》推荐了多种高效、安全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化氢等。同时,还对消毒剂的配比和使用方式提出了严格要求。例如,含氯消毒剂的浓度需保持在500mg/L至1000mg/L之间,且作用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此外,消毒剂的储存和使用还需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混用,以防止产生有害反应。
消毒效果的检测是确保消毒工作达标的重要步骤。《标准》规定了微生物学检测和物理检测两种方法。微生物学检测主要通过采集样本并培养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病原体残留;物理检测则通过测量表面温度、湿度等参数来评估消毒环境的适宜性。例如,在某次医院消毒效果检测中,通过微生物学检测发现病原体残留率低于0.1%,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尽管《标准》为现场消毒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小型医疗机构由于设备不足,难以完成复杂的检测任务。对此,专家建议加强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资源。此外,随着疫情的变化,《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防控需求。
综上所述,《WST 774-202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通过科学合理的消毒措施,我们能够有效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