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多管发酵法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Title: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Fecal Coliform Bacteria - Multiple Tube Fermentation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基于SL 355-2006《水质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多管发酵法》标准,对多管发酵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结果分析进行了系统性探讨。该方法是目前检测水体中粪大肠菌群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但其精确性和准确性依赖于严格的操作规范。通过深入分析该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本文旨在为水质监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粪大肠菌群作为水质监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水体是否受到人畜粪便污染。SL 355-2006标准规定了采用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具体流程,该方法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然而,随着环境监测需求的提升,如何优化该方法并提高检测效率成为研究的重点。
多管发酵法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粪大肠菌群在特定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具体而言,通过将水样接种到不同稀释度的乳糖胆盐发酵管中,在一定温度和时间条件下培养后,观察是否有产气现象来判断是否存在粪大肠菌群。
多管发酵法因其简单易行而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优势包括:成本低廉、设备要求不高;适合大规模筛查。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检测周期较长(需24小时以上)、主观性强(需要人工判读结果)等。
综上所述,SL 355-2006规定的多管发酵法是一种可靠且实用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技术。尽管其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改进检测速度与自动化水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