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温胆汤精准药材的质量要求、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温胆汤配方中所用中药材的生产、加工、流通及质量评价。
Title:Quality specification for precise classical prescription - Wen Dan Tang - Part 1: Precise medicinal materials
中国标准分类号:ZY 000
国际标准分类号:ICS 11.120.01
发布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ACM 1430.1-2022《精准经方质量规范 温胆汤 第1部分:精准药材》中,标准的制定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中药的现代科学化管理,也反映了对临床疗效的高度重视。本文聚焦于新老版本标准中关于“茯苓”这一关键药材的规格要求变化,深入解读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与临床意义。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茯苓的描述较为宽泛,仅规定其为“干燥的菌核”,未明确其来源、采收季节及加工方式。而新版标准则明确规定了茯苓应选用“栽培品或野生品,采收期应在秋季至冬季,且需经过晒干或烘干处理”。这一修改并非简单的术语更新,而是基于对茯苓有效成分含量随生长周期和加工方式变化的研究成果。
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如茯苓酸、羟基茯苓酸等,这些成分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研究表明,茯苓在秋季至冬季采收时,其三萜类物质的含量达到峰值。同时,不同的干燥方式也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稳定性。晒干虽能保留部分挥发性成分,但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烘干则能更稳定地保持有效成分的完整性,尤其适合用于标准化生产。
因此,新版标准对茯苓的采收期和加工方式进行明确,不仅有助于提高药材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也为后续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药企和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新标准采购和使用茯苓,以确保温胆汤的疗效不受影响。
此外,该标准的修订还体现出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对“精准药材”概念的深化理解。所谓“精准”,不仅是药材来源的明确,更是对其生长环境、采收时间、加工工艺等全过程的精细化控制。这种转变,既是对传统经验的继承,也是对现代科技手段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TCACM 1430.1-2022对茯苓规格的调整,是中医药标准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提升了温胆汤药材的质量可控性,也为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未来,随着更多类似条文的完善,中医药将更加贴近现代医学的发展需求,实现真正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