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相情感障碍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原则、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医疗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sychiatric Diseases (TCACM 1142-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ACM 1142-2018 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辨证分型”部分为例,分析其与旧版指南的差异,并详细解读新版指南中“肝郁化火型”的应用方法。
在旧版指南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辨证分型较为笼统,缺乏对具体症状的细化描述。而在新版指南中,“肝郁化火型”被单独列出并进行了详细界定。该类型的核心特征是情绪波动剧烈,表现为易怒、烦躁不安,伴有失眠多梦、口苦咽干等症状。舌象为舌红苔黄,脉象为弦数。
应用这一分型时,临床医生应首先确认患者是否符合肝郁化火的基本症状组合。例如,患者若出现持续的情绪高涨伴随明显的焦虑感,同时伴有典型的舌脉表现,则可考虑此分型。治疗上推荐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泻火,陈皮理气和胃,川芎活血行气。若患者口干明显,可酌情加入天花粉生津润燥;若失眠严重,可加酸枣仁养心安神。
此外,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个体化调整的重要性。例如,对于伴有便秘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黄芩用量,增加芒硝通便;而对于食欲不振者,则需慎用陈皮以免伤及脾胃。通过这样的细致调整,能够更精准地满足不同患者的临床需求,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变化体现了中医诊疗思维的进步,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