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原则、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本文件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与治疗。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Non-Organic Insomnia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sychosomatic Disord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R2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针对TCACM 1138-2018《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指南》中关于非器质性失眠症的部分,本文将聚焦于“辨证分型”的变化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在旧版标准中,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辨证分型较为笼统,主要分为肝郁化火、心脾两虚两大类。然而,在新版标准TCACM 1138-2018中,增加了更为细化的分类,包括心胆气虚型、阴虚火旺型以及痰热内扰型。这种调整反映了近年来中医药界对非器质性失眠症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
以心胆气虚型为例,其典型症状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伴有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治疗上应采用益气镇惊、安神定志的方法,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加减。临床应用时,需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长期焦虑或惊恐发作史,这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是否属于此类型。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新版指南更加注重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强调根据具体症状表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对于提高疗效、减少误诊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应当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发展阶段,灵活运用指南提供的辨证分型体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