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肝纤维化的诊断、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常用中药方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内科领域中肝纤维化的临床诊疗及相关研究工作。
Title:TCACM 1267-2019 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Fibr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ACM 1267-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肝纤维化》中新旧版对肝纤维化辨证分型的变化为切入点,详细解读这一调整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新版指南将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分型从旧版的气滞血瘀、湿热内蕴、肝肾阴虚三型调整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肾亏虚四型。这一变化基于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更加符合现代肝纤维化患者的病理特点。
首先,新增的“肝郁脾虚”型主要适用于早期肝纤维化患者,这类患者多表现为情绪抑郁、胸胁胀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等症候。治疗上强调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瘀血阻络”型的描述更为细化,明确了瘀血内停是肝纤维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临床中需结合舌脉特征,如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涩等,选择活血化瘀药物,同时兼顾祛邪与扶正。此型的治疗原则更贴近实际病情,有助于提高疗效。
此外,新版指南对“湿热蕴结”型和“肝肾亏虚”型的界定也更加精准。湿热蕴结型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湿热表现,而是强调湿热夹杂的复杂性,治疗时需灵活运用清热利湿与化痰散结的方法。肝肾亏虚型则突出了肝肾同源的特点,治疗上重视滋补肝肾的同时,兼顾固摄精气。
总的来说,新版指南通过增加新的辨证分型和完善原有分型的标准,使肝纤维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更加科学合理。临床医生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准确辨证施治,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