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登革热的诊断、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内科临床对登革热的诊疗及相关科研和教学工作。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Dengue Fe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C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ACM 1263-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登革热》中,有一项重要变化是关于辨证分型的标准更新。相较于旧版指南,新版对“毒炽气营”型的描述更加细化,并明确了具体的治疗原则与方药选择。
在旧版指南中,“毒炽气营”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斑疹等,但具体如何区分气分和营分的证候特征并未详述。而在新版指南里,特别强调了该型需结合舌脉来精准判断:舌红绛少苔为营血受损,脉细数则提示邪热深入营阴。因此,在治疗上除了清解气分之热外,还需兼顾滋养营阴,防止进一步耗伤津液。
对于这一类型的患者,推荐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其中,白虎汤用于清除气分之热,而犀角地黄汤则侧重于凉血解毒、护阴止血。临床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比如当出现明显出血倾向时可适当增加凉血止血类药材如三七粉冲服。
此外,新版指南还提出,在急性期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可配合针灸疗法以辅助退热止痛,常用穴位包括大椎、曲池、合谷等。同时强调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病情加重迹象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甚至转诊西医处理。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新版指南不仅继承了传统中医理论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医学理念,使得诊疗过程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这对我们更好地服务于登革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