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等中医内科临床诊疗相关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临床医师对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诊疗实践。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Internal Medic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Vertigo (Primary Hypertens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TCACM 1237-2019中,《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这一章节对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其中,新版指南相较于旧版,在“辨证施治”部分做出了显著调整。本文将聚焦于“肝阳上亢型”的辨证施治,探讨新老版本之间的差异及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方法。
新老版本差异分析
在旧版指南中,“肝阳上亢型”的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推荐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然而,新版指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于舌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蕴表现的关注,并提出可酌情加入龙胆草、黄芩等清热药物以增强疗效。
应用方法详解
针对肝阳上亢兼有湿热内蕴的情况,临床实践中应首先明确诊断。患者需具备典型的肝阳上亢症状如眩晕耳鸣、头胀痛等,同时伴有口苦咽干、小便短赤等湿热征象。此时,基本方剂仍以天麻钩藤饮为基础,但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药材:
- 天麻:平肝熄风,用于缓解头部胀痛。
- 钩藤:清热平肝,降逆止眩。
- 石决明:重镇潜阳,减轻血压波动。
- 黄芩、龙胆草:清泄肝胆湿热,改善口苦咽干等症状。
此外,还需注意饮食调理与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减少盐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充足睡眠。通过综合治疗,大多数患者的血压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眩晕症状亦可明显缓解。
总之,新版指南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用药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医药与时俱进的发展趋势,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