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老年衰弱的中医内科诊断、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医临床医师对老年衰弱患者的诊疗及相关科研工作。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Geriatric Frail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ACM 1220-2019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老年衰弱》中关于老年衰弱中医证候分型的变化为切入点,重点分析新旧版本在脾肾亏虚证分型上的差异及其临床应用。
在旧版指南(假设版本)中,脾肾亏虚证主要强调“气虚为主,兼见腰膝酸软”,治疗以补气健脾、温阳补肾为主。然而,新版指南将此证型细化为“脾肾气虚型”和“脾肾阳虚型”。这一改动基于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数据,发现老年衰弱患者中存在两类不同特点的脾肾亏虚证。一类表现为单纯性气虚,症状以乏力、少气懒言为主;另一类则以阳虚为核心,除了乏力外还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明显阳虚表现。这种细分使得辨证更加精准。
在临床应用上,对于确诊为“脾肾气虚型”的患者,推荐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砂仁理气醒脾。而对于“脾肾阳虚型”患者,则应首选金匮肾气丸合右归饮加减,方中熟地黄、山药滋阴补肾,附子、肉桂温阳散寒。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减少了因辨证不准导致的无效治疗情况发生。
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舌苔、脉象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例如,若患者舌淡胖有齿痕、脉细弱无力,则更倾向于属于“脾肾气虚型”;而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者,则多为“脾肾阳虚型”。
总之,新版指南对脾肾亏虚证的重新划分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结合的趋势,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老年衰弱的疗效。临床医生在应用时需细致观察患者的具体表现,合理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