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重症肌无力的中医内科诊断、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定。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内科临床对重症肌无力的诊疗和疗效评估。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yasthenia Grav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将聚焦于TCACM 1176-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 重症肌无力》中关于辨证分型的变化,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详细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重症肌无力的辨证分型较为简单,主要分为气虚血瘀型和脾肾两虚型两大类。然而,在新版标准中,增加了肝阳上亢型这一分类。这种调整源于近年来临床观察到的部分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肝阳上亢症状,如头晕目眩、耳鸣、急躁易怒等,这些症状与传统分类中的气虚血瘀或脾肾两虚并不完全吻合。因此,新增肝阳上亢型能够更全面地覆盖患者的临床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以肝阳上亢型为例,其治疗原则应为平肝潜阳、滋阴降火。常用方剂可以参考天麻钩藤饮加减,具体用药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其中,天麻和钩藤是平肝熄风的核心药物,石决明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黄芩和栀子清热泻火,牛膝和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桑寄生和夜交藤安神助眠,茯神健脾安神。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增减药量或加入其他辅助药物。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仔细辨别患者的临床表现,确保准确归入肝阳上亢型。例如,如果患者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还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症状,则说明阴虚火旺更为显著,此时可在方剂中加重滋阴降火的药物比例。反之,若患者表现为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则可能偏重于肝肾不足,需加强补益肝肾的药物使用。
通过这样的调整和细化,新版标准不仅增强了对重症肌无力复杂病情的认识,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医生在运用时,既要遵循标准的基本原则,又要结合个体化特点灵活调整方案,从而实现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