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功能性腹胀的中医内科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临床医生对功能性腹胀患者的诊疗工作。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Abdominal Bloat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功能性腹胀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其诊断与治疗在TCACM 1160-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中有着明确规范。本文聚焦新版指南对功能性腹胀“辨证分型”的调整,深入解析这一变化的实际应用。
相较于旧版,新版指南将功能性腹胀的辨证分型从“气滞湿阻型、脾胃虚弱型”两大类细化为“气机郁滞型、湿热蕴结型、脾胃虚弱型”三类。这一调整源于近年来临床实践积累的新认识,尤其是对湿热证候的重视程度提高。
以“湿热蕴结型”为例,其典型症状包括腹部胀满、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治疗上需注重清热利湿,方剂推荐使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具体应用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药物比例:若湿重于热,可增加茯苓、薏苡仁用量;若热重于湿,则适当加重黄芩、黄连的比例。
此分型的细化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病机,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医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患者体质特点及伴随症状,全面分析病因病机,确保辨证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