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窦道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外治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外科领域中窦道的临床诊疗及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inu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窦道是中医外科常见病证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与黏膜间形成的异常管道,多由慢性感染、脓肿溃破后未能及时愈合所致。在《TCACM 1153-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中,关于窦道的描述和治疗方案有了更细化的规定,其中新旧版标准在“辨证施治”部分存在显著差异。
以“湿热蕴结型窦道”的治疗为例,旧版指南仅笼统提到需清热利湿,但未具体说明药物配伍及剂量调整原则。而新版指南则明确指出,此类型患者应以龙胆泻肝汤为基础方,根据病情轻重适当增减药材。例如,若患者伴有明显黄疸,则需加入茵陈以加强退黄效果;如局部红肿热痛显著,则可加用蒲公英、金银花等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此外,在外治法上,新版指南强调了溻渍疗法的重要性。推荐使用苦参汤煎煮后趁热熏洗患处,并结合纱布湿敷保持药效持续渗透。这种方法不仅能快速缓解症状,还能促进创面修复,避免因长期感染导致组织坏死。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TCACM 1153-2019》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理念,力求做到精准施策,提高治愈率的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操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