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医外科肠痈的诊断、辨证论治及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外科临床医师对肠痈的诊断与治疗。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Absces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聚焦于《TCACM 1304-2019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中肠痈这一章节的新旧版本差异,以“脓未成期的治疗原则”为核心展开深度解读。
在旧版(假设为类似标准)中,对于脓未成期的治疗多强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然而新版指南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通腑泄热”的具体应用指导。这意味着,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处于肠痈初期尚未形成明显脓肿时,除了常规的清热解毒与活血化瘀外,还需结合通腑泄热的方法来加速病情缓解。
具体操作上,应首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确定病机所在。例如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拒按、发热口渴等症状,舌苔黄腻等体征,这些都是判断是否需要配合使用通腑泄热疗法的重要依据。一旦确认符合此类型,则可选用如大黄牡丹汤加减方剂进行治疗,其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丹皮能凉血散瘀止痛;桃仁破血行瘀消肿;芒硝软坚散结润燥。此外,根据个体差异还可适当调整药物配伍比例或加入其他辅助药材如金银花、蒲公英等增强清热解毒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情况,若出现腹泻次数过多或身体虚弱等情况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过度通利而导致正气损伤。同时也要注意饮食调理,建议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忌辛辣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但不过度用力排便。
综上所述,《TCACM 1304-2019》对肠痈脓未成期治疗提出了更加全面细致的要求,特别是新增了通腑泄热这一重要环节,使得临床医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