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冻疮的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外科临床医师对冻疮的诊疗及相关科研、教学工作。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Chilblai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冻疮是中医外科常见病之一,TCACM 1235-2019《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对冻疮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了规范化的指导。本文将聚焦于该标准中新旧版本在冻疮辨证分型上的变化,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详细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冻疮主要分为寒凝血瘀型和湿热蕴结型两种证候类型。然而,在新版标准中新增了气虚血瘀型这一分类。这一改动反映了近年来中医药界对于冻疮病因病机认识的深化,尤其是认识到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体质虚弱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引发冻疮。
以气虚血瘀型为例,其典型表现为患处皮肤苍白或紫暗、麻木刺痛、遇冷加重、得温稍缓,伴有全身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针对此类患者,《指南》推荐采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常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加减。具体用药包括黄芪、当归、川芎等药材,旨在通过补益气血来改善局部微循环障碍,促进受损组织修复。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此方法时需注意个体化原则,即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药量及配伍。例如,若患者同时存在脾虚症状,则可适当加入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之品;而对于那些伴有明显炎症反应者,则可以考虑加入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物。
此外,《指南》还强调了非药物疗法的重要性,比如保暖措施、适度运动以及饮食调理等辅助手段均有助于提高疗效。特别是在冬季寒冷季节里,保持温暖尤为重要,可以通过穿戴保暖衣物、使用暖宝宝等方式避免再次受凉,从而减少复发几率。
总之,通过对TCACM 1235-2019《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中新旧版本关于冻疮辨证分型差异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该疾病的病理特点及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这不仅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自我保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