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眼科临床诊疗原则、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眼科医生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诊疗工作。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hthalm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中医眼科临床中的常见病,其诊疗在《TCACM 1308-2019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中有明确规定。新版指南相较于旧版,在诊断与治疗推荐上进行了细化和更新。本文以“针灸疗法在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为主题,重点分析新旧版本标准的差异,并探讨具体的应用方法。
针灸疗法的变化
旧版指南中,针灸疗法虽被提及,但仅限于一般性描述,缺乏操作细节。而新版指南则明确了针灸的具体穴位选择及操作规范,使临床实践更具指导意义。
# 新版指南的针灸方案
新版指南推荐使用以下穴位组合:睛明、攒竹、承泣、风池、合谷。这些穴位的选择基于中医理论,认为它们能够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视神经缺血状况。
1.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具有清肝明目之效。
2. 攒竹穴:眉头凹陷中,主治头痛、眼疾。
3. 承泣穴:位于眶下缘中央下方约0.4寸,对改善眼底供血有帮助。
4. 风池穴:枕骨下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运行。
5. 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 应用方法
针刺时,采用轻刺激手法,每次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两周为一个疗程。同时,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针刺深度和频率。
临床应用实例
某患者因劳累过度导致视力突然下降,经检查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医生根据新版指南建议,为其制定了包括上述穴位在内的针灸治疗方案。经过两个疗程后,患者的视力有所恢复,症状明显减轻。
通过对比新旧版指南可以发现,新版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使得针灸疗法在实际应用中更为精准有效。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也增强了中医眼科临床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