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全血中23种元素的方法,包括样品处理、仪器条件及数据分析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职业接触人群中全血内元素含量的生物监测。
Title:Occupational Exposure Population Biological Monitoring Method -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for 23 Elements in Whole Blood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职业接触人群生物监测方法全血中23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这一领域,TWSJD 19.1-2021相较于旧版标准,对样品前处理过程中的消解步骤进行了优化。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变化及其实际应用。
在旧版标准中,样品的消解通常采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体系,在高温条件下进行湿法消解。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分解大多数有机物,但操作复杂且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高氯酸的使用可能引发爆炸风险。
新版标准则推荐使用微波消解技术替代传统的湿法消解。具体来说,样品与硝酸和过氧化氢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微波消解罐内,通过程序升温的方式逐步提高温度和压力,从而实现样品的完全消解。这种技术的优势在于:
1. 安全性更高:由于整个消解过程在密闭的微波消解罐内完成,避免了传统湿法消解过程中酸液挥发带来的危险。
2. 效率提升:微波加热可以快速穿透样品并均匀传递能量,使得消解时间显著缩短至几十分钟。
3. 污染减少:封闭式系统减少了外界杂质进入的可能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项改进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在操作流程上,使用微波消解仪时需要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设定参数,包括初始温度、最终温度以及升温速率等。例如,对于全血样品,一般设置初始温度为60°C,保持10分钟后升至180°C,持续保温30分钟以确保彻底消解。
其次,在质量控制环节,每次实验应同时制备空白样(仅含试剂)和标准曲线样用于校准。此外,还应当定期检查设备性能,比如清洗进样针、校正信号漂移等,以保证数据可靠。
最后,在数据分析阶段,需结合国际通用的质量控制图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如果发现异常点,则需要追溯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问题。
综上所述,TWSJD 19.1-2021中关于微波消解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增强了实验的安全性和结果的准确性。这为我们开展职业接触人群生物监测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