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中桥梁智能设计的数字化技术要求、流程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陆路交通基础设施中桥梁的智能化设计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igit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Design of Bridges in Land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P62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TAS 156-2024《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桥梁智能设计数字化技术规范》在桥梁工程数字化设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聚焦于该标准中新旧版本的重大变化之一——“基于BIM的协同设计流程优化”,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深入解析。
背景与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桥梁设计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效率、精度和可持续性的需求。新版标准引入了更加系统化的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应用框架,旨在通过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设计质量与施工效率。相较于旧版标准中较为基础的信息建模要求,新标准更加强调多专业协作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差异分析
# 1. 数据模型标准化程度提升
旧版标准虽然提出了使用BIM技术进行桥梁设计的概念,但对于数据交换格式缺乏统一规定,导致不同软件间的数据兼容性较差。而TC/TAS 156-2024明确规定了采用IFC国际通用标准作为数据交换格式,并制定了详细的模型深度等级划分标准,确保了从概念设计到竣工验收各阶段都能实现无缝衔接。
# 2. 协同工作机制强化
相比以往单个专业独立完成各自部分工作后再汇总的方式,新版标准特别强调了跨专业团队之间的实时互动机制建设。例如,在结构力学计算过程中,当土木工程师调整桥墩位置时,可以直接触发机电设备布局方案自动更新,避免因信息滞后造成的设计冲突。
# 3. 智能化工具支持增强
旧版标准更多依赖人工操作完成复杂任务,如风荷载分析等。而新版标准鼓励利用AI算法辅助决策制定,并提供了一系列推荐使用的开源软件平台,帮助企业快速构建适合自身需求的技术体系。
应用实例详解
假设某大型城市快速干道项目正在推进中,该项目包含一座跨越主河道的大跨度斜拉桥。按照TC/TAS 156-2024的要求,项目组首先建立了符合IFC4.0标准的三维数字模型,并设置了LOD300级别的细节层次以满足初步设计阶段的需求。接着,通过云端服务器整合了来自地质勘探单位提供的岩土参数以及气象局发布的历年极端天气记录,利用BIM软件内置插件生成了多种可能的桥梁设计方案供业主方评估。
在最终选定最优方案后,所有相关图纸均自动生成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存档备案,确保每一步修改都有迹可循。此外,还利用VR技术让参建各方能够身临其境地检查每个细节是否符合预期效果,极大提升了沟通效率。
总之,《陆路交通基础设施桥梁智能设计数字化技术规范》不仅反映了当前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也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执行这一标准,可以预见我国桥梁工程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将迎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