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黔菜安顺小肠的原料要求、制作工艺、感官要求、卫生要求及包装、运输和贮存规范。本文件适用于生态黔菜安顺小肠的加工制作与质量控制。
Title:Ecological Guizhou Cuisine - Anshun Small Intest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安顺小肠在《TQLY 210-2024 生态黔菜》中的关键变化与应用解析
安顺小肠是贵州传统美食中极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其制作工艺复杂且讲究,体现了贵州独特的饮食文化。在新版标准《TQLY 210-2024 生态黔菜》中,对于安顺小肠的定义、选材、加工以及成品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更新。本文将聚焦于“加工工艺”的新老版本差异,并详细解读其应用方法。
新老版本对比:加工工艺的变化
在旧版标准中,安顺小肠的加工工艺较为笼统,仅强调了清洗和煮制的基本步骤,缺乏对具体细节的指导。而新版标准则明确细化了加工流程,包括清洗、腌制、煮制、冷却等环节的具体操作要求。例如,新版标准首次提出在腌制过程中需加入本地特制香辛料,这不仅提升了风味层次,还强化了地域特色。
# 一、清洗环节的关键点
清洗是安顺小肠加工的第一步,也是影响最终口感的重要环节。新版标准要求使用流水冲洗的同时,还需用盐水浸泡30分钟以去除腥味。这一改变基于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提升产品的卫生安全水平,同时改善口感。在实际操作中,清洗时应确保刀工精细,将小肠内壁的油脂和杂质彻底清除,避免影响后续调味效果。
# 二、腌制环节的新要求
腌制环节是新版标准的一大亮点。与旧版相比,新版特别指出了腌制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并需均匀涂抹香辛料。香辛料的配方也从“根据个人喜好”调整为“按照本地传统配方”,这表明标准更加注重传承与规范。在应用时,建议选用新鲜辣椒、花椒、生姜等本地原材料,确保腌制后的风味纯正。此外,腌制容器应选择密封性良好的陶罐,以防止异味串入。
# 三、煮制与冷却的优化
新版标准对煮制温度和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水温保持在90℃至95℃之间,煮制时间为1.5至2小时。这一调整旨在保证小肠熟透而不失弹性。煮制完成后,需立即放入冷水中快速冷却,以锁住肉质水分,延长保鲜期。实际操作中,冷却过程不可省略,否则会导致产品变硬、失去最佳口感。
应用实例:如何制作一道符合标准的安顺小肠
假设我们按照新版标准制作安顺小肠,以下是具体步骤:
1. 清洗:准备新鲜的小肠,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5分钟,再用浓度为1%的盐水浸泡30分钟。期间需用刀刮去多余脂肪,确保干净无杂质。
2. 腌制:将处理好的小肠放入腌制容器,均匀涂抹由本地辣椒、花椒、生姜等制成的传统香辛料,腌制约6小时以上。
3. 煮制:将腌制后的小肠放入锅中,加水加热至90℃,维持1.5至2小时,期间需翻动几次以确保受热均匀。
4. 冷却:煮制完成后,立即将小肠捞出放入冷水中冷却,直至完全降温。
5. 切片装盘:冷却后的小肠切成薄片,摆盘即可上桌。
通过上述步骤,制作出的安顺小肠不仅符合新版标准的要求,还能充分展现其独特的风味与品质。
总结
新版《TQLY 210-2024 生态黔菜》对安顺小肠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系统化升级,使传统美食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通过对清洗、腌制、煮制等环节的严格把控,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更彰显了贵州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实际应用中,从业者应深入理解并灵活运用这些规范,以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态黔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