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云南热区内红火蚁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防控措施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热区范围内红火蚁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Red Imported Fire Ants in Yunnan Hot Zo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云南热区红火蚁综合防控技术规程(TGDPPS 018-2024)在原有标准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更新和优化。本文将聚焦于“饵剂投放量计算方法”的变化,这一改动对实际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饵剂投放量计算方法的变化
在旧版标准中,饵剂投放量的计算较为简单,仅依据单位面积内蚂蚁巢穴数量来估算。然而,这种做法忽略了环境因素如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等对饵剂吸收的影响,可能导致饵剂浪费或控制效果不佳。
新版标准引入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公式:
\\[ Q = A \\times B \\times C \\]
其中,\\( Q \\) 表示所需饵剂量(g/ha),\\( A \\) 是单位面积内的蚂蚁巢穴密度(巢/ha),\\( B \\) 是每个巢穴平均工蚁数量(只/巢),\\( C \\) 是饵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此外,还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调整系数 \\( D \\),以确保饵剂的效果。
# 应用方法详解
1. 确定巢穴密度与工蚁数量
在进行饵剂投放前,需先通过样方调查法统计单位面积内的蚂蚁巢穴密度及每个巢穴中的工蚁数量。通常选择5-10个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10平方米,记录数据后计算平均值。
2. 了解饵剂参数
不同品牌和类型的饵剂其有效成分含量不同,使用时应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准确获取 \\( C \\) 值。
3. 考虑气候调整系数
气候调整系数 \\( D \\) 取决于季节和天气状况。例如,在干旱季节可能需要增加系数以补偿饵剂因干燥环境导致的消耗速度加快。
4. 实际操作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 \\( Q \\) 值即为该区域一次饵剂投放所需的总重量。将总量均匀分配到各个巢穴附近,避免集中投放造成资源浪费或局部过度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通过这样的改进,不仅提高了饵剂使用的效率,还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增强了红火蚁防控的实际效果。这体现了新版标准在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