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辽宁滨海稻区稻田地力保育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施肥管理、水分调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辽宁滨海稻区稻田地力保育及可持续生产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oil Fertility Conservation in Paddy Fields of Liaoning Coastal Rice Ar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辽宁滨海稻区稻田地力保育技术规程(TPJDZ 0039-2021)为当地稻田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在实际操作中,该规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优化空间,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力保育效果并降低生产成本。
首先,在土壤改良环节,规程建议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实际操作时,可以结合稻田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来源和种类的有机肥,如畜禽粪便、绿肥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分次施肥的方式,根据水稻生长阶段的需求逐步补充养分,既能避免一次性施肥过量造成的浪费,也能更好地满足水稻生长需要。
其次,在水分管理方面,规程提出了“浅湿交替灌溉”的原则。实践中可以根据稻田的排水条件和天气状况进行调整。例如,在雨季可以适当减少灌水量,而在干旱季节则需增加灌溉频率。同时,利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或喷灌,可以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有效节约水资源。
再者,病虫害防治是地力保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程推荐使用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控策略。为了降低成本,可以选择本地常见的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并且在必要时合理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产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用药。
最后,在机械化作业方面,规程鼓励推广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针对不同规模的稻田,可以选择适合的农机具组合方案,比如小型拖拉机配合多功能植保机等设备,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工投入。
综上所述,《辽宁滨海稻区稻田地力保育技术规程》不仅为稻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还留有较大的实践创新余地。通过因地制宜地调整各项措施,不仅可以实现更好的地力保育效果,还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