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数据处理与分析、预警预报及成果提交。本文件适用于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为相关工程提供技术依据和指导。
Title:Code for Monitoring of Subsidence Geohazards in Abandoned Mines (Trial)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监测规范》(TCAGHP 078-2020)作为一项行业技术规范,为采空区塌陷监测提供了标准化指导。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并节约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首先,在设备选择上可以采取模块化配置策略。传统做法是统一采购全套高端监测仪器,但不同采空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例如对于浅层小型采空区,使用高精度GNSS接收机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建议根据具体需求灵活调整设备组合,如采用低成本但足够满足基本需求的传感器替代部分高端设备,同时确保关键部位仍保留高精度测量手段。
其次,关于数据采集频率的问题。规范中通常规定了固定的监测周期,但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如果某区域长时间未出现异常变化,则可以适当延长监测间隔时间;而对于存在明显变形迹象或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区域,则需要加密观测次数。这种基于风险等级管理的数据采集模式能够有效平衡工作量与监测效果之间的关系。
再者,在数据分析环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通过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来自动识别数据中的异常模式,不仅减少了人工干预的需求,还提高了判断准确性。此外,还可以利用云计算平台存储海量历史数据,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发现潜在规律,为制定长期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人员培训机制的完善。由于该领域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课程普及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安排实地演练项目,让参与者能够在真实环境中积累经验。这样既能保证团队整体素质稳步提升,也能促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推广。
综上所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虽然已经给出了较为详尽的操作指南,但仍留有一定弹性空间供从业者探索实践。合理规划资源配置、灵活调整工作流程以及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都是实现高效低成本运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