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浦江优质稻米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场所、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包装、贮存与运输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浦江县区域内优质稻米的加工生产。
Title:Production standard complex for Pujiang high-quality rice - Part 3: Proces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ZNZ 316.3-2025《浦江优质稻米生产标准综合体 第3部分:加工》中,相较于2020版标准,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控制要求”从原来的“建议性条款”调整为“强制性条款”。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对稻米品质稳定性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当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口感体验的更高要求。本文将围绕这一条文的调整背景、具体要求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方法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旧版标准中关于水分控制的内容仅作为参考,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处理。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水分控制不当往往导致米粒破碎率上升、色泽变暗、口感变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新版标准将该内容列为强制性条款,意味着企业在加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水分范围进行操作,否则将面临标准不符合的风险。
根据TZNZ 316.3-2025的规定,稻米在加工前的含水率应控制在14%至16%之间,加工后的成品米含水率不得超过14.5%。这一数值的设定,既考虑到稻米在加工过程中的物理特性,也兼顾了储存和运输的安全性。过高的水分容易引发霉变,而过低则可能导致米粒干裂,影响外观和食用品质。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配备精准的水分检测设备,并建立完善的检测流程。例如,在糙米进入碾米工序前,必须使用水分测定仪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在抛光、分级、包装等环节,也需定期抽检,防止水分波动影响最终产品质量。
此外,标准还强调了加工环境的温湿度控制。车间温度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不超过65%,以避免因环境变化导致水分失衡。这些细节的强化,有助于提升整体加工工艺的稳定性,确保每一批次产品均达到高品质要求。
总体来看,TZNZ 316.3-2025对水分控制的调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细化,更是对产品质量管理理念的升级。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只有严格执行新标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