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功能性腹泻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原则、常用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中从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医生。
Title: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Part 21: Functional Diarrhea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Edi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CM 1318.21-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第21部分:功能性腹泻(基层医生版)》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功能性腹泻中医诊疗指导。该指南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强调辨证施治,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手段,为基层医生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诊疗流程。
功能性腹泻是一种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因素引起。在中医理论中,功能性腹泻多归属于“泄泻”范畴,其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肝郁气滞、肾阳不足等。
根据指南内容,功能性腹泻的诊断需综合患者病史、症状表现及体格检查结果。常用中医四诊方法,如望诊观察患者面色、舌象,闻诊听患者声音变化,问诊了解病情发展过程及诱因,切诊摸患者脉象。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如粪便常规、肠道菌群分析等可辅助判断病因。
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急性期重在止泻固脱,常用药物包括黄连素、蒙脱石散等;慢性期注重调理脏腑功能,采用健脾益气、温肾助阳、疏肝理气等治疗方法。推荐使用中药汤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盛型,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肾阳不足型。
此外,生活方式干预也是重要环节。建议患者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学会自我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基层医生应熟练掌握指南内容,灵活运用其中的知识技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还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