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诊断、辨证论治及常用治疗方法,为基层医生提供临床指导。本文件适用于基层医疗机构中从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疗的中医师及相关医务人员。
Title: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Part 5: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Primary Care Physician Edi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反酸等症状。为了帮助基层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TCACM 1318.5-2019《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针对该病提供了详细的指导。
在诊断方面,中医强调辨证施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通常分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以及湿热中阻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情绪波动是否影响病情、是否有食欲减退、口干舌燥等情况来判断属于哪种类型。例如,如果患者情绪抑郁或易怒,并伴有胸胁胀痛,则可能是肝胃不和型;若患者长期疲乏无力且食欲不佳,则可能为脾胃虚弱型。
治疗上,推荐使用中药汤剂作为主要手段。对于肝胃不和型患者,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弱型则需健脾益气,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胃阴不足型应滋阴养胃,常用一贯煎加减;而湿热中阻型则要清热化湿,可以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此外,针灸疗法也被认为有助于缓解症状,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同样重要。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并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改善体质,提高免疫力。
基层医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必要时结合现代医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病情发展情况。通过规范化管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