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川丹参的术语和定义、来源及植物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长环境、采收加工、性状特征、鉴别、含量测定、质量规格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川丹参的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Title: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 Part 32: Sichuan Salvia miltiorrhiza
中国标准分类号:B44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CM 1020.32-2019道地药材第32部分:川丹参》解读
川丹参,作为传统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领域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为了规范其种植、加工和质量控制,《TCACM 1020.32-2019道地药材第32部分:川丹参》应运而生。该标准从多个维度对川丹参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
首先,在植物学特征方面,标准明确了川丹参的形态特征。它属于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植株高度通常在50-80厘米之间,叶片为羽状复叶,花冠呈蓝紫色。这些特征是识别川丹参真伪的关键依据。
其次,标准对川丹参的产地环境提出了严格要求。川丹参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区域,土壤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适宜的气候条件包括年平均气温14-17℃,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这些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川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
在栽培技术上,标准强调了规范化种植的重要性。包括种子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等环节。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提倡采用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使用高毒农药,确保药材的安全性。
对于采收时间,标准指出最佳采收期为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此时根部积累的有效成分达到峰值,有利于保证药材品质。
在质量检测方面,标准规定了多项指标。如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3%,总灰分不得超过6%,浸出物含量不得低于25%。同时,还特别强调了丹参酮类化合物和丹酚酸B等标志性成分的含量测定,这是衡量川丹参药效的关键指标。
此外,标准还对包装贮藏做出了具体要求。包装材料需符合食品级标准,贮藏环境应保持干燥通风,温度控制在20℃以下,相对湿度不超过65%。定期检查包装密封性,防止受潮霉变。
总之,《TCACM 1020.32-2019道地药材第32部分:川丹参》为川丹参的生产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这一标准的实施对于促进川丹参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