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光伏电站系统能效比(PR)检测的术语和定义、检测条件、检测方法、数据处理及检测报告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电站系统能效比的检测与评价。
Title:Det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Performance Ratio (PR) of Photovoltaic Power Station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F13
国际标准分类号:27.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光伏电站系统能效比(PR)检测是衡量电站实际发电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最新发布的TJSREA 3001-2024《光伏电站系统能效比(PR)检测规范》中,相较于旧版标准,对环境温度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更新,这一变化直接影响到PR值的准确性。
以某地面大型光伏电站为例,该电站位于夏季气温较高的区域,年平均气温为25℃,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按照旧版标准,环境温度修正系数采用的是线性插值法,即根据组件工作温度与标准测试条件下的偏差来调整功率输出。但在新版标准中,引入了更为精确的指数修正模型,公式如下:
\\[ K_T = \\left( \\frac{T_{op} - T_{ref}}{10} \\right)^n + 1 \\]
其中,\\( T_{op} \\) 为组件工作温度,\\( T_{ref} \\) 为参考温度(通常取25℃),\\( n \\) 为经验常数,一般取值范围为2至3之间。
假设某日正午时分,组件表面温度测量值为45℃,利用旧版线性插值法计算得到的修正系数为1.2,而依据新版指数修正模型,则需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修正系数约为1.36。这表明,在高温环境下,新版标准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因温度升高导致的发电效率下降情况。
因此,在进行PR值检测时,应严格按照新版标准要求执行环境温度修正,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同时,还应注意定期校准测温设备,并结合历史气象资料合理设置修正参数,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