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的技术要求、数据采集与处理、预测方法及评估指标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指导和规范新型电力系统中省市县各级变电站的负荷协同预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llaborative Load Forecasting of Substations in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level Power Grids in New Power Systems
中国标准分类号:TM715
国际标准分类号:29.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JES 001-2025 新型电力系统省市县变电站负荷协同预测技术规范》中,相较于前一版本,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引入了“多层级协同预测模型”的概念,并明确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实施路径。这一变化不仅是标准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负荷预测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过去的标准主要关注单个变电站或区域层面的负荷预测方法,强调的是数据采集、建模与评估的基本流程。而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推进,源网荷储协同运行成为常态,单一变电站的负荷预测已难以满足整体电网调度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因此,TJES 001-2025 强调“协同”理念,将预测范围从单点扩展到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动预测模型向更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其中,“多层级协同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是新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该模型要求在省、市、县三级之间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互通。同时,在算法层面,要求采用融合学习、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提升模型在不同层级间的适应性和预测精度。
在具体应用中,该模型需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各级单位应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和接口规范,完成历史负荷、气象、设备状态等数据的采集与上传;其次,基于全省域数据,建立省级主模型,用于指导市级模型的构建;第三,市级模型结合本地特征进行参数调整,再下传至县级模型,形成逐级细化的预测体系;最后,各级模型应定期进行校验与反馈,确保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值得注意的是,该模型的落地不仅依赖于技术手段,还需要制度保障。例如,明确各级单位在数据治理、模型维护、责任划分等方面的具体职责,避免因权责不清导致模型失效或数据孤岛问题。此外,还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调度、运维、营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联合分析。
综上所述,《TJES 001-2025》中关于“多层级协同预测模型”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正从传统的“点对点”模式向“全链条协同”模式转变。这一变革不仅提升了预测的准确性与实用性,也为未来智能电网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对于相关单位而言,如何有效落实该模型的应用,将成为衡量其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