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无人机的紫花苜蓿田间智能监测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应用。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无人机技术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及环境因素进行智能监测的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of Alfalfa Fields Based on Dr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867-2025《基于无人机的紫花苜蓿田间智能监测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利用无人机对紫花苜蓿田间的生长状况、病虫害情况以及土壤环境等进行智能化监测的技术流程。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无人机选择
原文:无人机应具备高精度定位系统和多光谱成像能力,飞行高度建议控制在10米至30米之间。
解读:本条明确了无人机的基本配置要求,强调了高精度定位系统的重要性,这是确保数据采集准确性的基础。同时,多光谱成像功能能够提供植物生理状态的信息,如叶绿素含量等。飞行高度的设定则综合考虑了图像分辨率与作业效率之间的平衡。
5.1 数据采集频率
原文:对于生长期较长的紫花苜蓿,建议每两周采集一次数据;而对于生长期较短或处于关键生长阶段的,则需每周至少采集一次。
解读:根据紫花苜蓿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制定合理的采样频率至关重要。生长期较长时可适当降低频次以节约资源;而在关键时期增加采样密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6.2 病虫害识别模型构建
原文: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病虫害识别模型,训练集样本数量不少于1000个,并涵盖常见病虫害类型及其严重程度分级。
解读:构建有效的病虫害识别模型是实现精准农业的关键步骤之一。充足的训练样本量保证了模型泛化性能,而全面覆盖各类病虫害及不同程度的表现形式则提高了检测准确性。
7.3 土壤湿度评估方法
原文:结合无人机遥感影像与地面实测值校正后的土壤湿度估算结果作为最终输出。
解读:单纯依靠遥感技术可能无法完全反映实际土壤湿度状况,因此需要通过实地测量来校准遥感估算值。这种方法既发挥了遥感快速大范围覆盖的优势,又弥补了其精度不足的问题,为后续灌溉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以上是对该标准中几个关键条款的具体阐述,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