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树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及具体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茶树种植过程中主要害虫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Major Tea Tree Pe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231—2025《茶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是山东省针对茶树种植过程中常见害虫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四个方面提出了系统化的防治措施,旨在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保障茶叶质量安全。
一、农业防治
标准中明确指出,应通过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布局茶园、加强肥水管理等手段来预防害虫的发生。例如,第4.1条规定了“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良茶树品种”,这是因为不同品种对害虫的抗性存在差异,选用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风险。此外,第4.2条强调“合理密植与修剪”,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使茶树生长健壮,从而提高其自身抵御病虫的能力。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简单易行且环保无污染,在实际操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标准中的第5.1条提到“利用灯光诱杀成虫”,即在茶园周边安装频振式杀虫灯,利用害虫趋光性捕杀害虫成虫。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鳞翅目害虫如茶尺蠖等的控制。另外,第5.2条建议“设置防虫网”,通过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进入茶园,尤其对于一些迁飞性害虫具有良好的阻隔效果。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天敌或微生物制剂来抑制害虫数量的一种方式。根据标准第6.1条,“释放赤眼蜂”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手段,赤眼蜂能寄生在茶毛虫卵上,从而达到控制茶毛虫的目的。同时,第6.2条提倡“喷施白僵菌制剂”,白僵菌是一种真菌病原体,当害虫接触后会感染致死,广泛应用于茶小绿叶蝉等害虫的防治。
四、化学防治
虽然化学防治不是首选方案,但在必要时仍需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标准第7.1条规定“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确保采摘前最后一次用药到采收之间的时间足够长,以避免农药残留超标。第7.2条还强调“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如氟虫腈、吡虫啉等,并且要按照推荐剂量施用,不得随意加大浓度或频率。此外,为了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第7.3条提出“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
综上所述,《茶树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各企业及农户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上述措施,努力实现绿色防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