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术语和定义、选址要求、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黄芩与林木间作的生态种植模式。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Cultivation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under Agroforestry Intercropp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技术规范。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林药间作生态种植的术语和定义、立地条件选择、种苗繁育、林药间作模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
解读:这部分明确了标准适用的范围,涵盖了从种苗培育到最终产品加工的全过程,确保整个种植环节都有据可依。
二、立地条件选择
应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pH值在6.0~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坡度不超过15°。同时要求与乔木或灌木形成合理的林药间作格局,林冠覆盖率控制在40%-60%范围内。
解读:土壤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生长,适宜的酸碱度和有机质含量能为黄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合理的林冠覆盖率既能保证光照充足,又可避免过度遮阴影响药材质量。
三、种苗繁育
采用无性繁殖时,选用健壮母株上的根茎作为种苗;有性繁殖则需采集成熟果实进行播种。种苗处理包括浸泡消毒和催芽两个步骤,以提高成活率。
解读:不同繁殖方式各有优劣,无性繁殖可以保持品种特性稳定,而有性繁殖则可能带来遗传变异。种苗处理是关键环节,适当的预处理能够有效预防病害发生并促进出苗。
四、林药间作模式
推荐使用“乔木+黄芩”或“灌木+黄芩”的复合种植结构。“乔木+黄芩”模式下,乔木行距保持在8m以上;“灌木+黄芩”模式中,灌木带宽控制在2m左右,并留出至少3m宽的操作通道。
解读:这种布局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益。合理设置行距和带宽有助于机械化操作以及后期管理维护。
五、田间管理
主要包括除草、施肥、灌溉三个方面。每年至少进行三次中耕除草,结合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次每亩用量约20kg。根据天气情况适时浇水,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保证土壤湿润但不过分积水。
解读:科学的田间管理对于提高产量至关重要。定期清理杂草不仅减少了养分竞争,还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适量施肥满足了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而恰当的灌溉策略则保障了水分供给。
六、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优先采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其次是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天敌昆虫。化学药剂仅限于必要时使用,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避免残留超标。
解读:此条规定体现了绿色农业的理念,强调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频率,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态系统来抵御病虫害侵袭,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采收与加工
当植株地上部分枯萎后即可采挖根部,一般在秋季进行。新鲜药材应及时清洗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5%,然后分级包装储存于通风干燥处。
解读:及时采收保证了药材品质,正确的处理方式延长了保质期。严格的存储条件防止了霉变等问题的发生,确保了最终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综上所述,《DB15/T 3903-2025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指导黄芩林药间作生态种植工作的规范文件,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从业者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