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路基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点的建设原则、选址要求、观测内容、设备配置及数据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公路路基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点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Guidelines for Scientific Observation Points of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Highway Subgrade and Pav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P4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816—2025《公路路基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点建设指南》是山东省发布的关于公路基础设施长期性能观测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观测点选址要求
该标准明确指出观测点应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路段,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交通荷载等因素。例如,对于平原区路段,应选择能够反映典型路基沉降特征的位置;而在山区,则要关注边坡稳定性及降雨对其影响。此外还强调了避免选择施工质量较差或存在明显病害的路段作为观测对象。
二、观测内容与方法
标准规定了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路基沉降量监测、路面结构层厚度变化、裂缝宽度及长度记录等。对于这些项目的测量方法也给出了具体指导。比如采用精密水准仪来进行高程测量以获取准确的路基沉降数据;使用雷达探测技术来评估沥青混合料内部结构完整性;并且定期拍摄照片用于分析路面裂缝的发展趋势。
三、数据采集频率与时长
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本标准建议不同类型的观测项目应有不同的采集周期。一般情况下,路基沉降和路面裂缝的变化较为缓慢,可以设置为每季度一次;而针对特殊天气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快速变化情况,则需要增加临时性的加密观测。同时,整个观测过程至少持续五年以上,以便于形成完整的时间序列资料,从而更好地揭示公路长期性能演变规律。
四、质量控制措施
为保证观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标准提出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完善的校准制度,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制定详细的作业流程图,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以及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另外还特别提到,在遇到异常数据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必要时重复实验验证。
五、安全防护规定
鉴于野外工作的特殊性,本标准还专门列出了安全保障条款。要求所有参与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熟悉应急预案;现场配备必要的急救用品和通讯工具;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作业时,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人身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公路路基路面长期性能科学观测点建设指南》不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而且从多方面入手保障了观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公路长期性能特性、优化设计参数、延长使用寿命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