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中被动标识载体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流程和管理规范。本文件适用于使用被动标识载体的仪器仪表制造商、集成商以及相关应用企业。
Title:Industrial Internet Identifier Resolution - Instrumentation - Part 1: Application Guide for Passive Identifier Carri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811.1—2025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仪器仪表第1部分:被动标识载体应用指南》是山东省发布的关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仪器仪表领域应用的重要技术规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深度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标准适用于工业互联网环境中使用被动标识载体的仪器仪表产品。这里提到的“被动标识载体”是指那些无需电源即可工作的RFID标签等设备。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边界,即仅限于工业互联网场景下的仪器仪表,并且特别强调了被动标识载体的应用,这对于确保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标识编码规则
标准详细规定了被动标识载体应遵循的编码规则,包括但不限于编码结构、字符集要求以及校验机制等内容。例如,在编码结构上,要求采用层次化设计以支持不同层级的信息存储;字符集则推荐使用UTF-8编码来保证全球通用性。这些规则有助于实现跨系统、跨行业的信息互操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作。
数据模型定义
为了统一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数据模型定义方法。这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基本信息(如型号、生产日期)、状态参数(运行时间、故障记录)以及维护历史等内容的标准化表达方式。通过建立这样的数据模型,可以有效减少因格式差异导致的数据丢失或误解现象,从而提升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安全保障措施
鉴于工业控制系统对安全性的极高要求,标准特别强调了安全保障措施的设计与实施。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认证机制、访问控制策略以及加密通信协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比如,建议采用基于公钥基础设施(PKI)的身份验证方案来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敏感信息;同时推荐使用TLS/SSL协议保护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隐私和完整性。
实施建议
针对上述各项内容,标准还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例如,在选择合适的被动标识载体时,应综合考虑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读取距离等因素;对于大规模部署的情况,则需要提前规划好网络架构并预留足够的扩展空间。此外,还鼓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技术支持团队,以便及时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综上所述,《DB37/T 4811.1—2025》不仅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明确指导,也为推动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标准中重点条款的理解与落实,相关企业和机构能够更好地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增强自身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