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服务的基本要求、诊断流程、治疗原则、健康管理及服务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相关单位开展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和服务工作。
Title:Norm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rvices of Osteoporosis in the Elderly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服务规范》(DB23/T 3910—2024)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旨在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提供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诊断标准
标准指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骨密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其中,骨密度测定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当骨密度T值≤-2.5时可诊断为骨质疏松。同时强调,对于有脆性骨折史或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即使骨密度未达到上述标准,也应考虑诊断。
二、风险评估
标准要求对老年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步态稳定性、平衡能力、视力状况以及生活环境安全程度等。此外还应关注患者的营养状态,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摄入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骨骼健康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三、治疗原则
在药物治疗方面,标准推荐采用个体化方案,优先选用抗骨吸收药物如双磷酸盐类、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剂量与疗程。同时提倡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适度运动锻炼、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钙磷的食物摄入、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
四、随访管理
定期随访对于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标准建议每6个月至1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内容涵盖身高变化测量、疼痛程度评估、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预测等方面。通过持续跟踪观察,及时调整治疗计划确保疗效最大化。
五、健康教育
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关于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也是本规范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标准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他们了解如何预防并发症、正确使用药物以及识别早期症状等内容,从而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总之,《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服务规范》(DB23/T 3910—2024)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各相关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以期达到最佳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