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珠子参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选地与整地、种苗繁育、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范围内珠子参的规范化栽培与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ead Ginse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34 T 16.2-2025《珠子参栽培技术规程》是云南省地方标准,为珠子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选址与整地
标准指出,珠子参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丰富的土壤。在整地时要求深耕细作,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并进行土壤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二、种苗选择与处理
种苗质量直接影响到珠子参的生长发育。标准强调选用无病虫害、芽头饱满、根系完整的种苗。种苗在种植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然后晾干备用。
三、种植密度与方法
根据珠子参的生物学特性,标准推荐的种植密度为每平方米种植30-40株。种植时要确保种苗直立,覆土厚度适中,一般为3-5厘米。同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行距和株距,以便于田间管理和通风透光。
四、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珠子参栽培成功的关键环节。标准建议定期除草,保持田间清洁;适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合理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和块茎膨大。
五、病虫害防治
珠子参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标准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一是农业防治,如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等;二是物理防治,如灯光诱杀、黄板诱捕等;三是化学防治,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用药,避免药物残留。
六、采收与加工
标准规定珠子参一般在栽种后的第二年秋季采收。采收时要小心挖掘,避免损伤块茎。采收后要及时清洗、晾晒或烘干,确保产品质量。加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霉变。
以上是对DB5334 T 16.2-2025《珠子参栽培技术规程》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珠子参种植者有所帮助。